美乐读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美乐读小说 > 废墟里的家 > 第39章 第 39 章

第39章 第 39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"回家吧。"宁婉清抱起晓阳,"明天还要送沐阳去车站呢。"

海浪温柔地拍打着礁石,如同岁月悠长的叹息。在这个平凡的秋夜,星光洒落在每个人肩头,照亮了回家的路。

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,沐阳的脸贴在车窗上,像一朵被雨水打湿的花。宁婉清追着火车跑了几步,直到月台尽头才停下,手里攥着女儿塞给她的纸条:"妈妈,我会每天往家里寄一颗星星。"

回到空荡荡的家,宁婉清发现晓阳不见了。最终在沐阳的房间里找到她——小姑娘蜷缩在姐姐的被窝里,怀里抱着沐阳的枕头,上面湿了一大片。

"姐姐的味道......"晓阳抽噎着说。宁婉清这才注意到,沐阳临走前在枕套里缝了个香包,是她最爱的海风气息。

D国合作伙伴突然提出收购要约,金额足以让全家几辈子衣食无忧。董事会上,几位元老股东明显动摇了。

"我们老了,"王会计摩挲着算盘,"该享清福了......"

林秀芬站在投影仪前,播放了一段晓阳在少年宫弹钢琴的视频:"如果卖掉公司,这些孩子将来用什么?"她调出财务报表,"残疾人辅助设备部门虽然只占营收15%,但解决了厂区300多个残疾家庭的生计。"

散会后,宁婉清在档案室找到林秀芬——她正翻看建厂初期的老照片,其中一张是她们和第一批女工的合影,背景是那个用渔网改造的简陋车间。

"记得吗?"林秀芬指着照片上扎绿头巾的姑娘,"她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,学的就是纺织工程。"

寒假第一天,晓阳神秘兮兮地拉着宁婉清去了邮局。她从书包里掏出厚厚一叠明信片,每张都画着不同的星星图案。

"给姐姐的!"她骄傲地宣布,"我每天画一张,这样姐姐就不会想家了。"

邮局工作人员笑着盖上邮戳:"小朋友,你姐姐在京城哪个学校呀?"

"不是京城!"晓阳纠正道,"是麻省理工,在M国!"她发音标准得像个小小外交官,"我姐姐可厉害了,她发明的织机会唱歌!"

当晚,宁婉清在整理晓阳书包时发现了一张诊断书——轻度贫血,医生建议补充铁剂。想起女儿这段时间反常的嗜睡,她的心猛地揪紧了。

春节前夕,厂里来了位特殊的访客——当年那位无臂母亲,如今已是残疾人互助协会的负责人。她带来个惊人的提议:"我们想建个福利工厂,专门生产残疾人辅助设备。"

"利润呢?"财务总监皱眉。

"不要利润。"女人用脚趾夹着茶杯,稳稳地放在桌上,"只要能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有尊严地活着。"

林秀芬当场拍板拨出最先进的两条生产线。签字仪式上,晓阳突然跑上台,把一幅画贴在方案书上——画上是各式各样的手,有的拿筷子,有的拄拐杖,有的操作轮椅,共同托起一颗红心。

沐阳的第一封越洋信寄到时,全家像过节一样围坐拆信。信纸里夹着张照片——沐阳站在实验室里,背后是台奇形怪状的机器。

"这是脑电波织机!"她在信里解释,"可以用思维控制编织图案。第一个成品送给晓阳——"照片背面粘着块小布料,图案是晓阳最爱的星空。

晓阳把布料贴在胸口,突然问:"妈妈,姐姐会不会不回来了?"

宁婉清还没回答,电话铃响了。沐阳的声音穿越十二个时区,清晰得就像在隔壁房间:"晓阳,看到窗外的北斗七星了吗?姐姐就在勺子柄指着的方向。"

春雨淅沥的清晨,宁婉清在整理晓阳书包时发现了一张折叠的检查单。省儿童医院的红色印章下,"再生障碍性贫血"七个字像钉子般扎进眼睛。日期显示是三个月前——正是沐阳出国那段时间。

"为什么不告诉妈妈?"她颤抖着问正在练琴的晓阳。

小姑娘的手指停在琴键上:"姐姐要比赛,奶奶刚走......"她转身扑进宁婉清怀里,"我怕妈妈们难过。"

林秀芬连夜联系了京城的专家。会诊室里,老教授翻看着厚厚的病历:"需要骨髓移植,最好在直系亲属中......"

宁婉清手里的茶杯"啪"地掉在地上。在这个没有基因检测的年代,她们甚至无法证明自己是孩子的"直系亲属"。

越洋电话接通时,沐阳正在实验室通宵。听到消息,她立刻联系了导师:"我需要回国!"

"等等。"宁婉清强迫自己冷静,"先做配型检测,把样本寄回来。"

三天后,国际快递送来沐阳的血样。检测结果出来的那天,整个医院沸腾了——配型吻合度高达98%,远超普通姐妹的平均水平。

"简直像同卵双胞胎!"医生推着眼镜感叹,"你们家的基因真特别。"

只有宁婉清知道,这是穿越者基因的奇妙联结。当年她用自己的干细胞救过林秀芬,如今这份羁绊将在孩子们身上延续。

手术定在暑假,沐阳提前回国。机场到达厅里,她跪下来紧紧抱住晓阳:"姐姐把星星都带回来了。"

病房里,沐阳变魔术般从行李箱取出个金属盒子:"这是MIT实验室的礼物。"打开后,里面是个微型投影仪,能将晓阳喜欢的星空投射在天花板上。

"还有这个。"她又拿出件小病号服,上面印满了声纹图案,"只要晓阳说话,衣服就会发光。"

手术前夜,晓阳突然问:"我会变成姐姐吗?"沐阳笑着摇头:"你会变成更勇敢的晓阳。"

手术出人意料的成功。康复期间,D国合作伙伴送来套精密监护设备——正是当年林秀芬坚持要研发的那款。

"知道吗?"主治医生对宁婉清说,"这台机器救了晓阳三次。"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"它能预测排异反应,全球不超过十台。"

病房电视里正播放着新闻:沐阳设计的"脑电波-声纹双模织机"获得国际发明展金奖。镜头扫过观众席,林秀芬擦拭眼泪的画面一闪而过。

出院那天,晓阳在病房墙上贴了张画:四个手拉手的小人,头顶是绚烂的星空。最特别的是,每个人都长着翅膀——包括已经离世的林奶奶。

"这是我们的家。"她认真地解释,"在天上也是。"

沐阳把画拍下来发到实验室邮箱。三天后,MIT教授回信:"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——爱是最强大的引力,能跨越时空。"

回家的车上,晓阳靠着沐阳昏昏欲睡。夕阳透过车窗洒在姐妹俩相似的侧脸上,宁婉清突然想起那个东海崖的清晨——原来命运的潮汐,早已把她们推向同一个港湾。

金秋的晨光洒在崭新的"潮汐科技园"铜牌上。宁婉清站在奠基仪式现场,看着沐阳与D国工程师讨论图纸的样子——这个曾经躲在身后的小女孩,如今已能流利地用三种语言交流专业术语。

"妈,看这个!"沐阳兴奋地展示全息投影设计图,"我们的智能织机可以远程诊疗了!"画面里,晓阳的声纹模型正在实时监测心率。

仪式结束后,林秀芬悄悄抹眼泪:"还记得那个用渔网改装的织机吗?"

宁婉清望向远处——第一台老织机被精心保存在玻璃展柜里,旁边是沐阳的奥赛奖牌和晓阳的画作《我的家》。

晓阳康复后第一堂美术课,她画了幅《生命树》——树根是医院病床,树干分两枝,一枝结满医疗器械,一枝挂满音乐符号。这幅画意外获得全国少儿绘画大赛特等奖。

颁奖典礼上,评委问创作灵感,晓阳指着观众席:"我的两个妈妈,一个给我生命,一个教我唱歌。"

当晚,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段采访。宁婉清接到七姨婆从M国打来的越洋电话:"清清,你母亲若在天有灵......"电话那头突然哽咽。

寒冬来临前,厂里为残疾员工宿舍安装了沐阳研发的"智能家居系统"。那位无臂母亲用脚趾轻触墙面板,灯光便随着她的哼唱变换颜色。

"这技术能申请专利!"D国顾问激动地说。

林秀芬却摇摇头:"我们准备开源。"她播放了一段晓阳的录音:"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呀~"

这个决定后来被写入MBA教材,标题是《华国企业的社会创新》。

整理林母遗物时,宁婉清在樟木箱最底层发现本发黄的食谱。扉页写着:"给秀芬和她的心上人",落款日期竟是她们相识那年。

最后一页夹着张字条:"娘知道你们会有孩子,早备好了各年龄段衣裳。"字迹已经褪色,显然写了多年。

除夕守岁时,全家穿上林母准备的唐装。晓阳突然指着相框:"太婆在笑呢!"——月光正好照在遗像上,老人慈祥的笑容仿佛泛着柔光。

元旦清晨,宁婉清带着全家来到东海崖。潮水退去后,露出当年她穿越而来的礁石。沐阳突然问:"妈妈,你后悔留在这个时代吗?"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